一個基督徒公務員的信仰觀察

姜森弟兄 | 2021-07-26

Photo: Stock Montage/Getty Images

今年一月底在芝加哥大雪紛飛及疫情嚴峻的情況下,我從台北飛抵歐海爾機場(O’Hare Airport),接任駐芝加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,這是我第三次在美國服務,前兩次都是在華府的駐美國代表處任職,先後負責與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的聯繫,再加上在台北外交部北美司的工作經驗,我處理美國的事務幾乎快20年,經歷許多台灣與美國關係的發展,除了先前曾擔任外交部歐洲司長、甚更早去英國接受外交官訓練外,我職業外交官生涯的大部份時間都跟美國有關。

因此,作為一個外交官與公務員,我瞭解美國政治、經濟及軍事等各方面的制度運作,但作為一個基督徒,我不能說是瞭解美國,事實上在某種程度,我還很困惑,美國是個看似簡單,其實非常複雜的國家,她廣袤的地域、開放的社會、快速的社會變遷與多元的族裔背景,讓每個來到美國的人,都能很快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,卻又覺得跟美國社會始終有點說不出的距離。

美國最早的開拓先賢都帶著極高的信仰熱誠來到這個新大陸,以新英格蘭麻薩諸塞州殖民地(Massachusetts Colony)的首位總督溫托普(John Winthrop)為例,他在1630年搭船從英國橫跨大西洋到波士頓時,在船上向一同來新大陸開拓的清教徒發表名為「基督徒慈善的典範」講道,認為上帝帶領他們經歷艱難來到新英格蘭殖民地,為的是要建立神的國度,他們與上帝立約要成為「山巔之城」(City upon a hill),讓世人看到耶穌基督的大能在他們身上展現,他們雖因信仰在英國遭到政府無情逼迫,但以色列的神與他們同在,必將勝過眾多敵人,他們在新大陸要將信仰活出來並成為典範。

溫托普是美國社會領袖的原型人物,他既是教會領袖,也是政治領袖,在1631年到1648年間,他每年被選為麻薩諸塞殖民地總督達12次,他所屬的公理會(Congregational)掌握當地社會各層面,溫托普在新大陸所推動的價值觀,包括敬畏神的倫理、地方教會自治、團體互助、鼓勵個人事業、政府選舉制度等,也被社會學家及歷史學家認為,清教徒的思想和行動為推進資本主義的一種力量,對促進波士頓日後發展成為商業重鎮有積極影響。

溫托普也是「美國夢」的原型,新移民來到美國開拓,藉由美國所提供的自由制度、廣闊的空間與機會、克勤克儉的努力,變為事業有成的企業家、熱心參與教會事工的基督徒,甚至成為政治領袖,經世濟民,使個人信仰在社會及國家政府的層面都獲得實現。我曾經認為神的國可以這樣建立在世上,包括在公共政策的領域,如果是基督徒,就應該支持或反對某些議題,甚至支持特定的政黨,這樣才是「山巔之城」的表現。

圖片來源:thepolitic.org

但經過我長期在美國從事外交工作的觀察,簡單的二分法實難以解釋基督徒信仰在美國政治的多樣面貌,在墮胎、槍枝管制、氣候暖化、同性婚姻、家庭關係、教育、甚至到戴不戴口罩、是否要打疫苗等許多議題,基督徒間都有許多歧見。某些基督徒對美國社會越來越自由化的傾向感到焦慮,另方面則有一些基督徒認為美國的民主價值被所謂「基督教基本教義派」所扭曲,而提出猛烈批評。很顯然,溫托普當初將教會、社會與政府融貫一體的制度,早已不存在,他公私合一的想法也不見容於當今民主社會。

作為一個職業外交官,我的工作就是代表台灣的利益跟美國各黨派、各界交往,促進台美關係持續往前邁進。面對複雜的公共政策議題,我盡量採取平衡的立場,尋求共同點與各方交往。基於外交工作的精神,我們被訓練的總是能在衝突中尋求出路、在對立中建立互信,在外交事務上,「妥協」並不是一個負面的詞彙,只要符合政策目標,「妥協」是可以創造雙贏的工具。但我常在想,難道神給我們的誡命可以妥協嗎?在這些議題上難道我們的信仰沒有教導嗎?於公我可以無愧完成一個公務員應盡的責任,但於私這樣的妥協是否符合神的心意?

回顧在1630年代的麻薩諸塞州殖民地,當時從英國移民而來的清教徒神學家與牧師威廉斯(Roger Williams)對溫托普的思想提出了嚴厲批評,威廉斯認為政府不應該干預教會事務,而當時殖民地政府可以依法處罰不配合教會教導的民眾,也唯有公理會的清教徒才能進入政府任職,他對這樣政教不分的體制深表反對,因為信仰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,政府固然應嚴懲犯罪,但不應干涉個人信仰自由,政府與教會應有界線區隔,他說「強制的敬拜搞臭了上帝的鼻孔」(enforced worship stinks God’s nostrils)。威廉斯的「政教分離」論奠定了美國宗教自由的基礎,對美國民主社會包括多元、包容的價值造成深遠影響。

事實上,溫托普與威廉斯對教會與政府關係的爭執,對教會參與政治事務的歧見,在470年後的今天依然存在於美國社會。最近,在基督徒福音派深具影響力的美國南方浸信會(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),就因為會友間對前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的看法出現裂痕,「挺川派」認為面對教會出現左傾的現象,南方浸信會應堅守保守派的傳統價值,且應持續積極參與政治事務。另一派則認為,過去15年南方浸信會流失許多會友,教會應避免參與政治,以擴大爭取更多人來教會。美國天主教主教團(United States Catholic Bishop’s Conference)在6月17日通過決議,將起草一份聲明,訓導美國天主教會不應接受支持墮胎的政治人物參加聖餐儀式。外界解讀,主教團的這個動作,跟身為天主教徒的總統拜登(Joe Biden)支持墮胎的立場有關,而其中也凸顯天主教會內部對墮胎、同性婚姻等社會議題的歧見。

圖片來源:facebook

我們的民主社會面臨一個在政治層面、媒體立場越來越兩極化的發展,在這個分裂的過程,教會也不免受到影響。在政府工作的基督徒,在社會各界推動公共議題的基督徒,可說隨時都會遇到許多左右為難的情形,我們該如何呢?回到聖經,當主耶穌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做王時,他獨自又退到山上去。當彼拉多問耶穌是猶太人的王嗎?主耶穌回答,「我的國不屬這世界,我的國若屬這世界,我的臣僕必要爭戰,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;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」。(約翰福音6:15;18:36)。耶穌不要成為政治層面的王,他的國不屬這世界,他希望跟隨的門徒清楚知道這一點,不要有錯誤的認知。

另方面,主耶穌在政治層面的「退」,並不表示他對社會議題沒有立場,也不代表他對存在於社會的各種罪惡視而不見,他反而積極的採取行動,領人回到上帝面前。在約翰福音第四章,耶穌跟撒馬利亞婦人的對話就是一個經典。面對這個犯罪的撒馬利亞婦人,主耶穌不像猶太人一樣對她定罪並屏棄不顧,耶穌直接進入生命的對話與關懷,跟這個猶太人瞧不起的撒馬利亞婦人用心談話,而不是用頭腦談話,耶穌知道她心裡苦,對她說:「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,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,直湧到永生」(約翰福音4:14)。這個婦人的靈魂被耶穌震撼,打開封閉已久的心胸,接受了福音。在福音工作上,耶穌一直急流勇「進」。

歷史進程從宗教自由進展到政治自由,讓民主社會能維護個人最大程度的自由,這珍貴的歷史資產需要我們起身捍衛,如果沒有民主制度,我們就失去敬拜神的自由。但民主社會也帶來許多衝擊,開放的社會價值對教會必然產生影響,當面對許多分歧的社會議題時,基督徒應秉持真理,言所當言、為所當為,而主耶穌的福音行動告訴我們,政府是一個服務的機構,管理眾人之事本就在反應各界的關切,但他的國不屬這世界,政府更不能代表神的國,教會要能獨立於政治事務,以具有生命的論述,跟許多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對話,靠著恩典展現教會的力量,以影響國家社會。

主後51年使徒保羅在崇尚物質慾望與偶像盛行的東歐商城哥林多建立教會,世界的價值不斷衝擊這個幼小的教會,甚至造成教會內部的分裂,而憑著神的恩典,保羅知道教會能戰勝種種挑戰的秘訣是什麼,他說「如今常存的有信,有望,有愛這三樣,其中最大的是愛」,基督徒「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」,而也「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」,因為只有愛是永不止息(哥林多前書13:13;13:6-8)。保羅屬靈的智慧幫助我想通了一些問題。